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股票配资论坛线上,主力资金净流入259.31万元,占总成交额1.96%,游资资金净流入315.64万元,占总成交额2.39%,散户资金净流出574.95万元,占总成交额4.36%。
2024年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协办的“第十一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新挑战:布雷顿森林会议80周年反思”。
马海涛致欢迎词
论坛开幕式上,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今年正值中财大建校75周年,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经济和金融人才,并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马海涛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等挑战,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缺陷日益凸显,本次论坛恰逢其时,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总结教训以及讨论如何有效应对挑战的平台。
张礼卿致开幕词
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主席、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礼卿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留下了三大重要遗产,即多边主义合作理念、国际金融组织的机构保障以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适当管理,这些遗产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在世界经济格局日趋多元化、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全球南方不断崛起的环境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遗产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内在不对称性和不公平性始终存在,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布雷顿森林会议80周年之际,面对全球经济趋向分裂和碎片化,全球金融风险持续上升,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届论坛将聚焦捍卫和完善多边主义合作框架、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对新一轮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稳定面临的新挑战、推动国际金融架构的变革等全球金融治理重大问题。
开幕式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发表主旨演讲,全面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背景及其对全球金融治理的深远影响。金立群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一系列规则的制定,为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奠定了基础,不仅促进了战后经济复苏,还推动了跨境投资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而面对目前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动荡,需要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或在现有体系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他强调,实现多边主义是应对当前国际治理体系缺陷的关键。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多边主义的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减贫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展望未来,他认为亚洲国家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受益者,应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新挑战。
金立群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围绕“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问题和挑战”发表主旨演讲。余永定指出,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用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结算手段的内在矛盾并未消失。美元的全球公共产品角色导致了美国必须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为全球提供流动性,这使得美国的外债不断累积。美国的净外债攀升是国内储蓄不足和国际失衡的反映,也是财政赤字持续攀升的结果。尽管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但美国国债和海外净债务的不断上升,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余永定认为,中国必须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做好准备,应加快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调整,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落实金融服务业自由化承诺,在对跨境资本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有序开放资本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余永定发表主旨演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以“特朗普2.0: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对于特朗普1.0与中美贸易战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特朗普2.0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他强调,高强度的关税和制裁政策不仅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进一步推动全球产业链的碎片化,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更多压力。针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专注于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内需驱动的经济转型,通过提高消费以及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来增强经济韧性。他还特别提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意义,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可以在能源革命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朱民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教授、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和金融史学家Barry Eichengreen以“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through the Ages”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分析了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以及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影响。Eichengreen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历史地位。他指出,由于美元在全球贸易、金融和储备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缺乏可替代的竞争性货币,美元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储备货币体系的核心。然而,最近出现的美元武器化现象可能会加速侵蚀其主导地位。美国对俄罗斯等国家的制裁使其他国家开始探索非美元支付体系,这可能推动多极化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Eichengreen教授还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潜在角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虽然技术层面没有太大障碍,但国际社会在治理和协调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Barry Eichengreen发表主旨演讲
18日,论坛举办了四场圆桌讨论。第一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80周年反思: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启示”。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杨燕青主持。东京大学名誉经济学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前院长Masahiro Kawai指出,特朗普政府反对全球合作、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以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秩序,需要加快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指出,美国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对关税的偏好和对绿色发展的忽视,可能对全球多边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如推动“全球南方绿色发展计划”,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肯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的公共产品,并认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补充而非替代。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指出,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政府将大国博弈置于重要位置,导致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转向大国竞争,特朗普的政策更是引起了全球恐慌,影响了贸易、金融和世界经济,他期待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在多元化改革中找到新出路。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坤玉主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布雷顿森林委员会成员Ousmène Jacques Mandeng强调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变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提高全球多元支付体系的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讨论了如何借助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指出未来港币需要与人民币挂钩,设计一种兼顾盯住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机制,以应对美元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张礼卿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他认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既不稳定也不公平,亟待进行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过程,现阶段政府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灵活的汇率制度配合下,加快和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提供透明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友善的营商环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邹传伟介绍了mBridge项目的起源、特点、优点与局限性,并指出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进展,mBridge项目将继续推进,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重要途径,从而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保障中国的货币主权和金融安全。
第三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新挑战”,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彭俞超主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学教授Ulrich Volz教授阐述了全球金融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加强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在绿色融资、标准制定和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姜富伟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对金融体系发展的促进与挑战。当前的AI技术可能会放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通过低成本的获取和传播非理性叙事,会削弱市场效率,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的冲击。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昀讨论了贸易保护与全球金融稳定的关系,通过回顾保护主义的兴起和金本位的终结对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产生的巨大的破坏作用反思当今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小芬教授分享了气候风险如何通过信贷市场、资产负债表、保险市场等多个渠道影响金融稳定,并建议可以通过央行资产的购买、绿色资产界定、结构性货币政策、绿色指引规划等针对气候风险进行有效监管。
第四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未来十年国际金融架构的变化趋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海红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贺力平教授分析了国际金融架构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他强调了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并指出未来世界低利率环境更有利于市场主导型经济焕发活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将科技加入货币锚的设想,在稳定通胀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周宇讨论了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她指出,应积极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改革,给予中国和新兴国家更多的发言权,同时扩大SDR的计价范围,增强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国际金融论坛(IFF)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祝宪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讨论了现代金融治理架构变化中的影响因素。他分析了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行动对国际金融架构的影响,以及对未来金融治理中潜在的专业性、公正性的担忧。
19日,论坛举行工作论文研讨会,主题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与政策选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弘分享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关税对美国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余昌华分享了在全球风险上升之际股票市场中的“flight to safety”现象;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聂光宇分享了DSGE全局非线性分析方法在国际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应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杜涣程副教授分享了中国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经济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分享了电商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以及独特研究数据集和企业创新测度指标的构建方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岩分享了主权国家联盟金融稳定基金模型的构建以及作用机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陶坤玉副教授分享了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一国的金融网络地位对其国际储备规模与结构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雅琦分享了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紧缩”的溢出效应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发行外债的非金融企业沿着供应链传递贸易信贷的渠道。